文章详情

返回
辅导员有话说261期|张翌:让青年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熠熠闪光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29  

今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一则关于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的公告引爆全网,“文物归还”再度成为关注热点。“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短时间内成为热搜,而由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拍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也在此时大火。发布1天点赞破500万,发布不足7天两位短视频创作人就累计涨粉超555万,央视更是点赞:小短剧,有大情怀。

《逃出大英博物馆》分为3集,总时长不到20分钟。短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缠枝纹薄胎玉壶在博物馆化为人形出逃,偶遇一名海外华人并在他的帮助下返回中国的故事。在短剧最后的部分,“小玉壶”奔走在国内各大博物馆,掏出了一叠叠用毛笔字手写在英文报纸上的家书,向家人们一一传达了流失海外文物们跨越万里的被夺之痛与思乡之情,文物们此起彼伏的百年沉吟成为了全片最令人泪目片段。影片结尾,完成任务的“小玉壶”没有选择留在中国,而是回到了大英博物馆。“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之事,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她回去前的这句话更是赋予了这则短片更高的立意。

短剧虽短,却有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这么大柜子只睡两个人?”“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下一站,瑰葭路。”……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台词,在这个精致的小短片里都自然流露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失海外的孤苦伶仃,也是他乡异客的无人可依。《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以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深刻历史使命感,让人看完后久久难以忘怀。

溯源《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产生,其实是一场青年人的接力。2023年1月11日,抖音博主何香蓓Betty以颇为复杂的心情拍摄了在大英博物馆的见闻。“什么时候我们能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过来,逃出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以它们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故事。”视频在抖音发布11天后,网友有理言之留下这样这样一个故事创意,渴望有一天它能变成现实。1月23日,博主小柴爆米花转载了这个想法,第二天便收到了煎饼果仔的留言——“等我”。半年之后,由煎饼果仔执导,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主演的自创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正式上线。

前面提及的几位关键人物,何香蓓Betty23岁,煎饼果仔26岁,夏天妹妹23岁。正如央视评论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文化是其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的青年力量。

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是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是责任主体。青年是“常为新”的,但喜新不意味着厌旧,许多文物和中华文化遗产本身就妙趣无穷。《逃出大英博物馆》让我们看到青年自媒体人的热忱,他们肩负社会责任,身扛属于新青年的“长枪短炮”、手握代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麦克风,心怀对中华文物的爱,创作并拍摄出具备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创意和真诚尽显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青年要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一代人有一代人守护文化的方式,人变了,赤子之心永远不变。当代青年有热忱、有能力、有想法,从来不是依附于高木生长的菟丝花,而是抗寒抗旱、笔直挺拔身且生命力坚强的白桦树。纵使时代不同、际遇不同,却依旧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当代青年选择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上、尘封在博物馆展柜里,而是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变互联网流量为文化繁荣的增量,加强文化传播力建设,丰富文化演绎场景,创造出更适应新时代受众的文化产品。

激活中华文化的价值需要青年行动。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青年作为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内心能否坚定文化自信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兴衰。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主力军,要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就是在客观理性的前提下,认同、肯定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还要把这种认同转化为行动。青年应主动担当,投身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和塑造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