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基层就业故事|自动化学院-郭承跃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2  


红荆条,学名红柳,是盐碱地上的特有原生树种。国家电网山东电力(滨州)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北海供电中心)分队就诞生、成长在山东省最北部的渤海岸边。像红荆条一样喝的是苦咸水、奉献的却是一片绿荫。与红荆条相映成辉,成为北海这片最具开发潜力土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俗语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山东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国家电网山东电力(滨州)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北海供电中心)分队队长、马山子供电所所长郭承跃10“种”电生涯,织就了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坚强智能电网。

愿做那粒扎根盐碱地的“种子”

“海浪、沙滩、碧水、蓝天……”。2010年春,一辆皮卡车载着一个刚踏出校门不久、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路向北、向着马山子供电所驶来。这个年轻人就是郭承跃。

越走路越窄、越走风越大,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然而憧憬中的大海始终也没能出现,在路的尽头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望无际的烂泥滩。低矮的宿舍、苦涩的井水,伴着整天刮个不停的大风。把郭承跃的大海梦给碰了个粉碎。既来之,则安之。刚上班就当逃兵,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坚持个一年半载再找机会调回县城”。抱着这样的想法,郭承跃勉强留了下来。

“一条10千伏线路就是35公里,巡一次线即使开着汽车也需要一天的时间”。这就是郭承跃第一次巡线的经历。巡线车走在泥泞盐田小路上,一扭一晃、颠簸起伏,有一种五脏六腑都要颠出嗓子眼的感觉。35公里线路的尽头竟然还是烂泥滩,郭承跃依旧没能看到大海。后来,郭承跃才慢慢知道,自己脚下的这方热土是黄河冲击平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滩。在滨州港建成之前,这是滨州市的“第一大怪”:即靠海不见海。

“吃的是虾酱、喝的是咸水,顿顿吃‘海鲜’,就连吸口气也是涩涩味道”。郭承跃不无自嘲地说。由于缺少植被和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马山子镇的昼夜温差很大,海风穿透窗子灌进屋里,晚上盖一床被子冻得根本睡不着觉。一夜的大风,满屋子都是黄沙尘土,活动一下牙关嘎吱嘎吱直响,满嘴里也是沙子。由于当地饮食咸食多、口味重,吃饭后容易口渴,这时候再渴也要忍着千万不要喝水,因为这里的井水也是咸的,越喝越渴。对于这一切,郭承跃只好咬牙坚持着,每天根本没有心思工作,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才能调回县城”。

然而,一次偶然的停电抢修彻底改变了郭承跃的想法。记得那是一次夏季暴风雨之后,距离供电所最远的10千伏沙头线遭受雷击停电。雨后的海滩闷热潮湿,烈日晒的人没处躲、没处藏,当巡视到线路尽头时,海滩上那一抹深绿深深吸引了郭承跃的视线,一片从没见过的树林,枣红色的树皮、橡松树一样的树叶,一丛丛扎根在泛着盐碱的土地上,喝着苦咸水长大。这片树林让郭承跃深深震撼住了。经过向同行的老师傅了解,原来这种树叫红柳,当地人称之为红荆条。是海滩上的唯一原生树种。

当晚,郭承跃失眠了。这次失眠不是因为风沙大,而是因为红荆条。“我走了、他走了,大家都走了,电网谁来建?我是一名党员,我应该留在这里,利用自己的所学,像红荆条一样扎根盐碱地,奉献这方热土”。从此,郭承跃打定了注意——留下来、干起来,在苦海延边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这期间,年轻人走了一批、又一批,然而郭承跃却像一粒红荆条的种子一样不但留在了这片海滩上,而且生了根、发了芽。

像红荆条一样喝咸水唱大风

“人最怕‘认真’两个字,一旦把注意力集中起来,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沉下心来的郭承跃开始一心钻研业务,从普通职工到班组长、线路专工、供电所副所长,郭承跃两年上一个台阶,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基层供电所所长。

郭承跃在马山子供电所工作的10年,也是马山子镇跨越发展的10年,这里被批准成为了“北海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农村电网向城市配网的“农转非”大跨越。这期间,郭承跃几乎是参与每一项电网工程的建设施工。北海经济开发区成立初期,工程项目遍地开花,电力需求旺盛。为了发挥电力先行军的作用,郭承跃带领员工每天都要跑现场、盯工地。架线路、爬电杆、打拉线、装配变,这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体力活,对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来说,真是太受难为了。可是郭承跃深知如果自己不懂业务就没法带队伍、抓管理,那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供电所所长。

供电所所长是兵头将尾,面对的是普通百姓,服务的是千家万户。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只有自己俯下身子干,整个队伍才能有精气神。位于傅台子村的北海养殖基地是一个扶贫项目,需要建设8台配电变压器。当时施工时正值冬季,寒风呼啸,郭承跃带领施工人员在零下10度的环境里建设线路、架设变电变压器。由于地处荒郊野外,想喝口热水都很困难。中午大家就席地而坐在现场吃个包子,如果想休息一下,那就只能找个背风向阳的壕沟躺一会儿。刚开始上工地时,郭承跃不洗手不能吃饭,后来发现在海滩上施工喝的水都很紧张,哪里有多余的水来洗手啊!应验了那句老话:“环境改变人,环境塑造人”。经不住这天长日久的打磨,现在郭承跃也跟工人们一样,打扑打扑手上的土拿起包子来就吃。被海风吹的黝黑的皮肤,如果不是穿着工作服,跟工地上的民工都很难区分了。

埋头苦干十年织就智能电网

“从2010年的210千伏线路,到2020年的3610千伏线路,10年间我们所的线路增长了18”。郭承跃不无感慨地说。

10年间,马山子供电所的配电变压器从36台增加到141台,户均供电变电容量从0.95千伏安增长到4.21千伏安。供电量从6300万千瓦时增长到1.3亿千瓦时,整整翻了一翻。从一座80年代建设的110千伏马山子变电站,到现在已经投运2220千伏变电站、3110千伏变电站。马山子镇成为滨州市拥有变电站最多的乡镇。电网建设实现了由弱到强、到智能化的华丽转身。殊不知,这里面浸透着郭承跃的多少汗水和心血。

马山子供电所是全省“最大”的供电所,最远的配电变压器距离供电所足足有50公里。说马山子供电所“大”,大的甚至超乎所有人的想象。马山子供电所的供电区域是整个北海经济开发区的面积,达526平方公里,相当于内陆一个中等县的管辖区域。这么大的管理面积,要想实现精益化管理真的不容易。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郭承跃每天跑客户的时间要比在供电所的时候多。用他的话说:“每当穿行在红荆丛中,嗅着红荆花香,整个人都会神清气爽”。

岔尖一村、岔尖二村和沙头村是三个渔业专业村,全村90%以上的都是渔民,成年人一年三季在海上,村上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在2000年实行农村供电“四到户”管理的时候,这三个村被开了“小灶”,没有上划管理。供电抢修服务不能按照国家电网规定的抢修时限到达,郭承跃认为越是这样的特殊村越需要特别的供电服务,不上划不代表管理缺失,哪里有用电客户哪里就应该有供电服务,服务这根链子在哪儿也不能掉。为此,郭承跃主动开展为民服务,在岔尖村设立“红荆条供电服务站”,实行驻村服务。抢修服务实现随叫随到、招手即停。

“酒香不怕巷子深”。近年来,国家电网山东电力(滨州)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北海供电中心)分队的名气伴随着滨州万吨大港的通航而漂洋过海。滨州港建成之初,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号召,马山子供电所就在港口接通船用岸电系统。但是随着进港停泊外籍船舶的增多,岸电系统插接口经常出现不匹配现象,造成一些货轮不能接用岸电。郭承跃了解情况后,立即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坚,一举解决岸电机“卡脖子”问题,受到国际客商的一致好评。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郭承跃的带领下,马山子供电所不断发扬“红荆条”精神,管辖的21个村在全市率先实现线上集中抄表智能化管控。2020年,马山子供电所各项指标全部处于全省A段。(刘春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