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疫情期间被隔离,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9  

近几年,临床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各国研究者普遍关注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新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趋于成熟。

近两年,新冠疫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COVID-19大流行的精神卫生防范和应对》报告中指出,新冠疫情是行为问题和物质滥用的风险因素,它增加了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非特异性心理困扰等症状,精神障碍患者变得更加痛苦和边缘化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许多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在政府指引下、在行业协会与有关单位的组织下,积极投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促使公众了解心理健康和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估计,全球范围受疫情影响的人口中有30%~50%遭受各种心理困扰。

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新冠期间,隔离和控制社交距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长期的孤立与持续的孤独感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心理服务需求急剧上升。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疫情带来的压力逐渐由急性转变为慢性。

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群体所面临的压力源有所不同:青少年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突然停课、户外活动受限或者长期无法与养育者相见等问题带来的压力;成年人开始适应新冠疫情带来的压力,但一些群体可能会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中,如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高传染风险环境中。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压力。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心理弹性的水平更高,他们在经历一生的跌宕起伏后,对如何感到满足以及怎样避免痛苦有了更好的认识。家庭支持良好、生活目标积极的老年人知觉压力更低。

提高人们的生活目标感、积极展望未来(如培养希望感)和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使老年人受益,还能使各年龄人群更好地适应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慢性压力。

适度的压力不会给人们带来创伤,但是当个体经受极端威胁生命的事件后可能出现精神问题,通常表现为恐惧、精神紧张、创伤事件相关的闯入性记忆、梦魇或其他症状,临床心理学将其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尽管如此,由于疫情加剧了抗疫一线人员的职业危险,其心理健康仍然受到密切关注,他们对疫情的担忧与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急诊室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焦虑和倦怠症状,其中20%的人有患PTSD的风险。人们可能都曾担心过被新冠感染。

心理测量范式指出,风险感知有2个维度:“恐惧”反映出对灾难性事件的缺乏控制,“未知风险”是危险的不可观测性。新冠疫情可能会同时引发这2个层面上的心理问题,并使人们感到威胁。研究发现,较高的风险感知与负面情绪显著正相关(如焦虑、紧张、沮丧、疲惫、孤独、无聊)。这意味着,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感知、避免对新冠疫情的过度担忧,可能是缓解情绪问题的策略。

较高的风险感知与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负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消极情绪所致。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负面情绪有助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与感染有关的强迫症状、焦虑敏感性和身体警觉可预测更严重的疫情焦虑,在线情绪智力培训和在线行为激活方法均可在疫情中提供心理支持,降低焦虑水平。

因此,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临床心理学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加强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精神卫生系统的应对能力。这不仅减轻了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助于持续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研究仍在继续,开发和优化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预防与干预方案,将更好的解决疫情隔离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转载自科技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