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辅导员解心声】第2期 尹贻娜:从代码焦虑到自我和解——一名程序员的认知突围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17  


学院学生小张最近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课程项目进度滞后,科技创新竞赛初赛即遭淘汰,室友组队参赛的邀请也被他以“没时间”推了他开始频繁熬夜,却效率低下;逃避小组讨论,独来独往成为常态。“老师,或许我根本不适合学计算机。”某一次谈心谈话时,他告诉我

这种“代码焦虑”并非个例。部分学生会因为技术瓶颈或竞争压力陷入自我否定,认为暂时的挫折就是自身能力的天花板。与其等待一场“系统重启”,不如通过认知升级实现“自我迭代”。

突围要点1:重构失败叙事,让挫折成为编译器的“报错提示”。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当失败从终点变为路标,焦虑便转化为迭代的动力。

小张将竞赛失利解读为“天赋不足”,实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陷阱。认知行为疗法指出,情绪并非直接由事件引发,而是源于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当代码报错时,程序员不会质疑计算机的“智商”,而是逐行调试;对待人生中的“报错”,也需如此。应该引导同学们转变思想,从“我的能力到此为止了”转成“这次失败暴露了哪些知识盲区?”,将“我不如别人”的想法转成“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我的参考案例”。

突围要点2:压力脱敏——用“敏捷开发”思维管理情绪

【“对抗压力最强大的武器,是我们选择想法的能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化整为零的策略,既降低了启动的心理门槛,也让进步变得可视化。

也许你曾经挑灯夜战,通宵debug却一无所获,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适度的压力可以提升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导致崩溃。

针对这类学生,可以建议他们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最小任务:每天只完成一个核心模块代码,用番茄工作法限定专注时段,每晚花10分钟记录三件进展。两周后,就会发现:“原来一天能写完一个高阶算法,就不算停滞。”

突围要点3:连接“云服务器”——社会支持是最高效的API调用

“一个人最大的弱点不是脆弱,而是在脆弱时不敢展现自己的脆弱。”——哲学家乔治·伯纳德·肖。主动寻求支持不是能力缺陷,而是智慧地利用“社会资源接口”。】

小张曾认为求助是“示弱”,独自啃《数据结构》却效率低下。社会神经学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提升认知灵活性。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尝试参加开源社区的网络论坛,意外发现有人正为解决同一类BUG焦头烂额;向队友坦白项目难点后,竟获得了更优的分布式计算方案。

尾声:从“程序崩溃”到“优化升级”

学期末,小张的课程成绩位于前列。他在答辩PPT的最后一页写道:“曾经我渴望一个‘Ctrl+Z’撤销所有错误,如今却庆幸那些‘未捕获的异常’——它们让我学会在try中勇敢,在debug中成长。”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预言:“所有系统都在不完美中进化。”学业与人生的算法本并不存在完美解,但每一次调试都在扩容认知的存储空间。当我们放下“最优解”的执念,允许自己像程序般迭代升级,那些曾令人窒息的报错提示,最终会成为终端里滚动的勋章。


作者简介:尹贻娜,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曾获2024年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