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工智能(AI)正加速重构教育生态,需要以“技术向善“为内核,以创新为主导、以布局为前瞻、以要素为基础、以堵点为突破,充分发挥AI技术的赋能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
坚持“创新”主导,从“经验驱动”到“精准思政”
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通过人工智能对学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辅导员可以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以及需求困惑,从而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以新观念、新视野、新角度重塑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切实以思路之“新”提升能力之“质”。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变革,依托“青梨派”大学生思政课等在线学习平台和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带领学生将学习成果制作成短视频,让思政学习走进互联网空间、融入日常生活,实现思政课堂、日常思政、网络学习三位一体。
加强“布局”前瞻,从“单一服务”到“多元支持”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文关怀以及对学生思想成长的深度引导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人类辅导员的各自优势,实现1+1>2 的工作效果。
创新教育方式,优化“理论-实践-优化”的混合育人机制,以在线平台结合数字技术构建虚拟现实场景,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环境,将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基于AI虚拟空间创新辅导员工作新形态,开发人机协同模式下的“AI辅导员助理”,通过嵌入以语音交互为关键的人工智能技术,搭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日常对话知识库,形成3D虚拟形象的语音和文字对话系统,让“AI”成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帮助辅导员解决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校园生活等方面的日常问题,在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负担的同时,助力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提高育人工作效能。
优化“要素”配置,从“整体覆盖”到“精准画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AI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能够精准采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数据,构建“数字画像”,从而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一刀切”的模式。
基于当前大学生个性化价值追求、网络化生活方式的新特点,人工智能为辅导员精准把握学生动态、落实落细思想引导提供了科学支撑。要开发智慧思政系统,充分利用信息集成、大数据运用等技术手段,整理、挖掘和应用学生学习生活数据,建立大学生“数字画像”、“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系统等,分级分类精准锚定卓越、帮扶、预警等目标群管理,帮助高校辅导员更加全面精准掌握学生成长发展情况与思想动态,提升辅导员的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突能力。
构建“师-生-机”三元协同教育生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机制,可以更加精准地推送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打通“堵点”关键,从“传统教育”到“有机统一”
AI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了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新时代辅导员需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推动构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全面统筹校内外资源,克服传统思政工作时空局限,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将课堂搬到纪念场馆、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田间地头,推动建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点线面”一体化大课堂,打破传统教育环境壁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高校辅导员唯有坚守“以生为本”的初心,在技术赋能中保持人文温度,方能实现“精准思政”与“情感育人”的双重目标。我们应主动拥抱AI技术,将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有机融合,让算法为情怀赋能,用数据为人文护航,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形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