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体验”二字贯穿了她的大学三年。
她是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多方面齐发展的多面体青年。
她在多个角色中变换着,以自己勤奋不懈的态度、拓展创新的精神和如沐春风的博爱,谱写了一篇顽强与拼搏、团结与友爱、丰收与汗水的青春篇章。
她是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赵雨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多方面“体验”、全方位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孙越崎优秀学生及山东科技大学十大优秀学生等荣誉。
信奉勤能补拙的研学青年
三年前,赵雨珊满怀着向往和憧憬来到了科大这所画中的大学,感受着“笔架山”的花红柳绿、“墨水河”的波光粼粼、“砚湖”的灵动秀美,渴望着在这片沃土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无论是清晨的校园、窗外星光闪烁的自习室,还是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的图书馆,总能看到她伏案疾书、埋头苦读的身影。赵雨珊不仅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吸收,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与专业探讨会,课余时间总是到图书馆查阅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等资料,拓宽自身视野。
三年来,她成绩优异,综合测评成绩稳居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科技大学一等奖学金、程钰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赵雨珊坚信“即使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星,可以微弱,但要有光,唯有努力,得以无悔前行。”
践行勤学善思的创新青年
大一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赵雨珊参与了数学建模比赛,并通过学姐的引荐加入了科技创新团队,从此,便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跟着老师进行多个课题的研究;在三年的学习钻研中,她从一无所知的“科创小白”成为了团队的负责人,接过了学长学姐手中的交接棒,进行着科技创新的“传帮带”。
三年来,凭借着谨慎的逻辑思维、扎实的数理基础、坚韧的克难精神,赵雨珊主持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优秀结项,获国家级竞赛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31项,作为负责人获奖18项,同时,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发明专利2项,获校“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称号,带领团队获科研奖励达七万元。
注重知行合一的实干青年
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赵雨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初心与宗旨,将第六次学代会期间收集的120多件提案进行了细致地归纳、梳理,有效地维护了同学们的日常权益;助力“山科小益”学生权益综合服务项目从全国1724所高校的3581个服务同学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最受同学欢迎项目及优秀项目,斩获了双国奖;通过校企共赢合作,创收3万余元···回顾这一年,她表示“在这里,老师的引导栽培、同事的帮助陪伴,让我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更进了一步。”
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赵雨珊对高年级团支部管理理念进行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创立了“一个核心、两个抓手、三型支部”的团务理念,打造了一支“学习型、先进型、服务型”团组织,开展特色活动58次,主题团课超60学时,使支部成员思想有进步,行动有组织,觉悟有升华。团支部荣获 “五四红旗团支部”等10余项荣誉;连续三年参加校团支部书记技能大赛,获个人二等奖2次,个人三等奖1次;作为团支书代表,参加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团支部交流沙龙,主题发言获一致好评···赵雨珊认为“要想成为一名能带动班级同学共同发展进步的团支书,最根本的是要练就过硬本领、强化责任意识、坚守初心使命,做想为、能为、敢为的‘领头羊’。”
作为2023、2024级新生辅导员助理,她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处处以模范带头引领为己任,在协助辅导员老师完成入学报道、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同时,以“禾斗讲堂” “扬帆科海”等讲座形式将自己的大学生活经验进行分享,让新生多为他人着想、少走思想弯路,学会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
志于服务大众的实践青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赵雨珊热衷于参加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2、2023年暑期,赵雨珊带队前往贵州进行支教,在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中,她了解到这群山区留守儿童处在一个贫瘠又恶劣的成长环境中,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她为学校筹集净水器、饮水机、音响等物资。赵雨珊表示,能让这群调皮又单纯的孩子们健康长大是她最大的期望。
大一时,赵雨珊创立了“情满黄河”实践队,三年内前往黄河入海沿岸开展环保、水质、植被等6个专项调研,她深入群众,向黄河沿岸居民讲述着黄河环境保护的故事,她践行着新时代青年要想传承好黄河文化,要做好弘扬黄河精神、发扬黄河文化、保护黄河环境工作的使命。
她连续三年暑期进行着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村民创收,通过村委座谈了解乡村发展困难提出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实践课堂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乡村振兴”,活动事迹被“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宣传。
回顾自己三年来的实践经历,赵雨珊表示:“我是山东省优秀实践学生,是东亚海洋合作青岛论坛优秀志愿者,但我更是孩子们眼中的“赵老师”,村民眼中的“小赵”,我始终觉得实践的价值不仅是一张张获奖证书,而是怀着对群众浓烈的爱,让爱在实践中发光、传承,让知识的种子发芽、壮大,让自己融入群众,长大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