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深耕化学领域的学者,是学校“工科化学教学团队”骨干成员之一,发表SCI论文60余篇,引用次数达2000余次;她是永远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者,是学生选出的“心目中的好老师”,深受大家爱戴;她是学生初入科研的引路人,在众多大学生专业竞赛中,总能见到她的身影;她从不向学生显露自己的爱,但是对学生的感情澎湃而深沉……
她是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刘青云。
2007年,山东大学博士毕业后,她选择了自己倾心、向往的三尺讲台。从此,一堂堂课、一个个学生、一项项竞赛、一篇篇论文、一个个课题,成了她眼中最重要的事。
每一堂课都有“闪光点”
“一堂好课,至少要给学生一个闪光点,让他们能够记住。”刘青云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找到这些“闪光点”,刘青云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反复打磨课程。两个小时的课,她要备上两三天。每讲授一门课,她都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教材,写下密密麻麻的教案。她常常为了琢磨一个点子,思索到深夜。
乒乓球、塑料管、矿泉水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成了她课堂上的教具,这些普普通通的“教具”也让她的课堂活了起来。比如,在《无机化学》课上,她用一个个乒乓球,现场组装成各种晶型结构,原本抽象无味的结构图,在她的操作中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让她的课“俘获”了不少人心。许多毕业生多年后还能回忆起那些教学器具。他们说:“听刘老师的课总是感觉时光飞逝,还没听够就下课了。”
刘青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无机化学、纳米化学、纳米技术与应用、结构化学等多门课程,年均工作量500学时以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每天都是“连轴转”。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即便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她每天依然会花费很多时间认真备课。她每天保持浏览参考书籍、网络跟进时事的习惯,一听到合适的案例就赶紧记下,常常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情跟学生以化学的角度来讨论;为了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她密切关注国内外化学学科前沿,出了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她都想方设法地补充到教学中。
日积月累,刘青云的教案成了“教科书”,她作为副主编出版省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实验》被众多高校采用。她主讲的课程被评为省级、校级精品课。
“我们总能被她深深吸引,她的化学课,也是人生课,“化学味”“人情味”“生活味”在这里交融。”2005级应化系本科生赵同学说。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他,曾经有些抵触这个专业。自从听了刘青云的高分子化学课以来,让他慢慢地喜欢上了所学专业,落下的功课都赶了上来,还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大量的教学与课程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加深了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她的课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不仅多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市教学成果奖,还多次主持参加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她是有能力给学生上好课的老师,她是能把极难的课程给学生刨析的清晰透彻的老师,她是不放弃办理每一个学生的老师。如今,她是我的榜样!”一名学生发自肺腑地说,现在,这名“学生”在刘青云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学生永远放在第一位
在刘青云的眼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她希望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即便身兼科研任务、教学任务,忙得不分昼夜,对于学生的关心也从未减少。
她把自己看作知识的传输者,又看成是学生的朋友,更像慈爱的母亲去关心他们。在大家眼中,她总是和学生形影不离:在课余时间,操场、餐厅、教室走廊,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了她纵横奔走的生活领域。操场上,她与学生一同跑步;餐厅里,她和学生同桌就餐,倾心交谈。周末的时候,她还经常约上学生春游、爬山……正是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让她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了如指掌,在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
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自己的困惑、烦恼向她倾诉,不管多忙,她从不会忽略任何一条求助;发现学生的错误时,她先考虑的是鼓励学生,再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改正错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她化身神秘的好心人,用自己的薪酬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她所指导的一名博士生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难以完成读博的梦想。刘青云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指导他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以“奖励“的名义,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近三万元补助他,让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专业方面也变得优秀。
十三年了,刘青云早已忘记自己到底帮助过多少学生。但是学生不会忘记,有一年毕业晚会上,一名学生说:“老师你对很多同学都有帮助,我只是其中之一,但你对我就是全部。”
刘青云觉得,这便是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作为学生信赖的师者,她经常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为学生讲授大学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推荐就业岗位,等等。她建立了多个微信群、QQ群等,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生活、思想的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学生想考研或出国会请教她,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践会有她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也会征求她的意见……在她的帮助引导下,很多学生发生了变化,考上了研究生,在工作中也有所成就。
一步一印踏实行,一路汗水一路歌,刘青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也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先后被评为“教学名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教师”等。
学生科创的“定海神针”
在化工学院,她是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指导工作方面的老前辈;她为人很随和,却对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要求很严格;她有自己独立做科研的能力,却为了学生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牺牲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连年获“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多次获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奖励;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对刘青云而言,“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是她心头一桩大事。而对学生来说,有刘青云的指导,就有了“定海神针”。
刘青云从小就对科技创新情有独钟。她深知,上学时的科技创新活动曾让自己受益无穷。因此,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创新,人人爱上创新是多么有意义。十三年来,刘青云制定了一套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秘籍”:
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她经常把一些科研产品带进课堂;有时候,她会轮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锻炼科创能力;她还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多看多思科技热点;她为学生设立科创奖励制度,激励学生走近科学;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凭自己的兴趣钻研一项事物……
在各个专业赛事中,从赛前鼓励学生,到全程指导,从设计课题,到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处理、论文写作,她总是不遗余力为学生出点子。在比赛阶段,刘青云总在忙“里”忙“外”。为了让学生们专心安心比赛,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备战环境,从饮食起居到心理状态再到作品中的细节,她都巨细靡遗的叮嘱安排。
每年,刘青云都有一个固定的“项目”,那就是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这是在专业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比赛,目前,这个固定项目已连续了11年。为了做好比赛准备,她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训练,从笔试试题的模拟到每一个实际的操作,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暑假期间也是竞赛集中培训的最佳时期,潮湿闷热的盛夏,她却一直陪着学生进行训练。
“本来是生活中的一个创意,通过创造变成现实,这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说不定还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志趣,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在她看来,创新是学生在学习之外的重要方面,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体验乐趣。2011级的纪同学改造了苯达松的生产工艺,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杜同学因为科研能力突出,深受老师的喜爱,获得浙江大学硕博资格;考研学生的科研“成绩单”被全国重点大学导师“点赞”;有学生科研能力出众,成为中科院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学生们经过科研的灌溉之后,一项项成果破土而出。
这些年,本科生的创新成果、创意概念、科技实践活动等层出不穷,经刘青云指导的学生获得省一等奖达十人以上、各类奖项达上百人、数人申请注册专利,还有的学生参与考研、保研、就业、创业时,因为在重要比赛中获奖而受益。
近几年,她所培养的研究生也收获了喜人的成绩:五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人次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四人次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有考上全国重点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有进入全国知名企业的科研岗位,成为企业中高层骨干;还有人像她一样选择了“三尺讲台”。
在科研一线汇聚育人智慧
大学生需要一个聪明有能力的老师来引导他们成长,刘青云也一直努力变成这样的老师。
于是,她主持了科研项目,她发表了论文,她申请了课题。她与科研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工作十三年来,她未忘己任,未负己任,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个人的追求,以解决国家、行业、学科的需求为目标,把高品质论文写在科研一线,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层次SCI论文60余篇,引用次数达20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2篇、热点论文3篇。此外,她以首位发明人身份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多项。
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她作为化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牵头人,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来校进行化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工作;她带领团队青年教师夜以继日地开展科研工作,申报立项课题,发表高层次论文……这些,为2019年学校化学学科、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青云认为: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因此,她常常把科研一线的所思所想、所获所得,带进课堂,带进团队,从而达到科研促进育人的良性发展。
“年轻老师要快速成长起来”。为了培养团队,提高年轻人的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老专家传帮带作用,经常组织系里的青年教师与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利用假期时间,带领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几乎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外出调研,她都会带着团队年轻人一起参与其中,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她的帮助下,很多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团队成员中2人获学校“菁英计划”A类支持;青年教师发论文、做项目也成了“家常便饭”。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传递薪火是我的职责”。一路走来,刘青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尽心教课,还是关爱学生,又或是潜心科研,她都坚守初心,倾己所有,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