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
在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们从中能够汲取到什么呢?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的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继而立足自身岗位,为学生成长服务。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在这片黄土地上,习近平度过了7年的青春岁月,经历艰难生活的磨练,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过“五关”,实在不易。
(一)忍受苦难,勇闯“跳蚤关”。青春年少的总书记以惊人的毅力过好了“跳蚤关”,为了避免跳蚤的叮咬,大家想尽了各种办法,在炕上撒六六粉;进门的时候抖动裤脚;烧一锅开水,把衣服烫一烫……但效果不彰。知青们身上的包又红又大,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是吓人,情况持续了一年多。知青们依靠强大的毅力和决心,才慢慢习惯,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忍饥挨饿,敢闯“饮食关”。梁家河很穷困,每年都有闹饥荒的时候,乡亲们为了填饱肚皮,到处“寻吃”。虽然知青们是有粮食供应的,但也遇到过“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的情况,知青们吃的最多的除了玉米团子外,就是小米杂面,蔬菜是蒸土豆或者是水煮白菜。习近平说:“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酸菜成为最好的美味佳肴。”
(三)艰苦奋斗,拼搏“生活关”。从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到后来慢慢什么都学。提起生活关,习近平感慨的说“我们也学了捻毛线,但是织袜子我还是织不好。缝衣服、被子,这些活都是自己做,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现在我们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四)带领群众,奋进“劳动关”。刚去延安的时候,习近平爬上山就气喘吁吁,才挣6个工分。但一年下来习近平一样样学,活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评成了10分。他能吃苦,能学习,几乎那一年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都是在窑洞里跟乡亲们打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着他们去放羊。所以过了两年以后就什么活都可以干了,来自城市的习近平不仅很快过了劳动关,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
(五)同甘共苦,提升“思想关”。与前四关不同,最难过的是第五关思想关,初到梁家河格格不入,甚至因为误会,习近平还遭遇过不信任的目光,这一切让这个15岁的少年感到十分的孤独,与群众也有距离感。但习近平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他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慢慢的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乡亲们也对习近平坦诚相待,信赖有加。他向团组织先后递交8次入团申请书而终于入团,向党组织先后递交十次入党申请书而最终入党。随后,他被选举为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建沼气、打井、修坝,开铁业社、缝纫社等一连串治穷致富的实事,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始终与人民一起奋斗。
梁家河的大学问值得新时代青年时时刻刻谨记。青年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以青春之我建功立业新时代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将“梁家河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
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要学习青年习近平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应深刻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时代际遇和历史责任,坚定唯创新者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的信心和决心,珍惜国家的教育资源,打好专业基础,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兢兢业业的实干本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年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并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最终达到知识更新、能力提高的效果。从而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挑战,而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党的领袖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青年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创新精神、练就实干本领,将奋斗融入到生活里,将力量凝聚在成长里,将担当体现在奉献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梁家河精神,让青春在未来的浪潮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