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辅导员有话说271期|刘泽群:行稳致远,共筑山海——致2020级建筑学毕业生的一封信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9  

亲爱的2020级建筑学学子们:

五载春秋如椽笔,绘就青春锦绣图。当绿荫再次铺满校园,你们的名字也即将写入山东科技大学的星河长卷。作为陪伴你们五载光阴的辅导员,我站在这个充满荣光的“竣工仪式”上,既满怀骄傲,又饱含不舍。犹记得你们初入校园时青涩的模样,而今已成长为胸怀蓝图、手执经纬的栋梁之材。在此,谨以尺规为喻、匠心为训,送上临别箴言。

一、以理想为基:筑牢人生建筑的坚实桩基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你们是时代的筑梦者。五年来,你们在建筑力学中领悟平衡之道,在东西方建筑史中触摸文明脉络,在AutoCAD的线条与3DMax的渲染中雕琢空间美学。这些磨砺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青年强则国家强”,无论你们未来执笔于设计院案头,还是跋涉在施工一线,抑或投身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的创新浪潮,请始终将个人事业的“小建筑”嵌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当你们以专业所长回应时代命题——或为乡村设计宜居农宅,或为城市更新注入文脉灵魂,或为灾后重建筑起生命屏障——便是对“青年强则国家强”最铿锵的践行。

二、以匠心为柱:在磨砺中校准事业的垂直线

建筑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人生亦需在反复打磨中趋近完美。你们曾为课程设计熬过通宵,因模型误差捶胸顿足,在答辩现场直面犀利的质疑……这些“痛苦”的淬炼,实则是职业生命的珍贵预演。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你们或将面临两难抉择:是追逐商业洪流中的速成项目,还是坚守耗时数载的文化地标?是妥协于成本压缩的平庸方案,还是为百分之一的光影效果倾注全力?请记住茅以升先生的选择——亲手炸毁钱塘江大桥时,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成就之上。真正的建筑大师,终是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在时间坐标系中刻下不朽标高。

三、以创新为梁:在变革时代重构空间的语言

当AI绘图挑战传统设计流程,当碳中和目标重塑建材逻辑,智能时代的浪潮正冲刷着建筑学科的边界。但机器无法替代的,是你们被五年专业训练滋养的三种稀缺能力:批判性思维,如亚里士多德“第一性原理”所启示,穿透算法推荐的“最优解”,追问“建筑为何存在”的本质;人文温度,在参数化设计中保留对土地的记忆,让社区肌理延续乡愁;跨界整合力,将BIM技术、生态材料、声光科技融为空间诗篇。

愿你们成为“破壁者”,以创新连接历史与未来——让夯土墙回荡千年智慧,让玻璃映照明日曙光。

四、以情怀为窗:为灵魂留一扇透光的明窗

再恢弘的建筑也需一扇窗引入晨昏四季,再繁忙的人生也当为心灵保留诗意栖居。犹记你们在设计课上探讨“场所精神”,在“燃梦公益”中温暖留守儿童,在社区调研中触摸老街的温度,将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照亮他人生活的微光——这些闪耀人性光辉的瞬间,定义了建筑师的终极使命:服务于人,成就于人。

当你们在职场中遭遇迷茫时,请回望来路:

设计室的灯光记得你们专注的侧影,繁星广场的樱花见证同窗的欢语,导师修改方案的红色批注,室友分享的最后一碗牛肉面,都将化作远行的底气。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原乡,土建学院的门扉永远向归家的游子敞开。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如建筑:地基在信仰,结构靠担当,立面展情怀,而最终令其屹立不倒的,是贯穿始终的匠心魂魄。请带着山东科技大学“惟真求新”的基因,在广袤天地间绘制属于你们的壮阔图景!

当某天你们站在亲手建造的大厦之巅,或于深夜伏案勾画新城轮廓时,请相信——黄岛的海风仍会拂过你案头的草图,砚湖的波光永远映照归途。此去星霜荏苒,惟愿:

尺规量尽千重嶂,

笔墨长存少年心。

且以青春赴山海,

归来犹是筑梦人。

辅导员:刘泽群

2025年6月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