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第五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网文写作参赛论文
电信学院 刘赛
——“老师,我‘佛’了!”
——“为什么?”
——“实在是太难了!”
这是一段同学小雅与我的对话,语气中她透露着无奈和焦虑,一个意味深长的“佛”字背后,隐藏了太多需要诉说的心里话……
当我们走到大学生中间,不难发现,“佛系”一词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的口头禅,甚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蔓延开来,正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同学们的想法、表达和习惯。那“佛系”文化究竟来源于哪里?
请不要误解,“佛系”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作为网络流行词,它已经火了两年。
2017年11月21日,微信公众号“流通社”发表《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一词跃入大众视野。同年12月11日,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关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推文在朋友圈疯狂转载,自此“佛系”被广泛熟知。
其实,最早“佛系”典出日本,2014年日本一家杂志社曾经介绍过“佛系男子”,指外表和普通人一样,但是内心更关注自我,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喜欢独处,不想在感情上浪费时间的一类男子。
在网络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佛系”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佛系”文化也逐渐推向高潮,其中“佛系青年”词条刷透朋友圈。小仙女、小鲜肉们,你们是怎么看待“佛系”现象的呢?
通过对电信学院355名2019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认为“佛系”是青年人对现实问题、压力、选择的一种情绪宣泄和表达,22%认为是看淡一切、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7%认为是坚持自我、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正如多数同学理解那样,“佛系”是青年人在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下释放情绪的手段,但也成为有些人给现实失败找开脱的借口。
在调查中,接近90%同学和他们周围的朋友使用过与“佛系”相关的表达,73%认为“佛系”文化对大学生有影响。在哪些方面可能产生“佛系”态度的问题中,同学们最多的反馈是生活和情感,其次是学习和待人接物,仅有13%给出了人生规划的选项。“佛系”文化确实已经在影响着青年学生,有些同学可能因阅历不足、思想不成熟等原因,将“佛系”等同于消极、逃避的人生观。
有些大学生盲目跟风,认领了所谓的“佛系”标签,自以为找到了解决人生问题的良方。殊不知,“佛系”对缓解成长阵痛有暂时疗效,但绝不是长久之计,存在着让你一步步走向自我麻痹的高风险。拷问一下自己,环顾一下四周,是否真的有同学迷失在了“我佛系,我快乐”的假象中。
面对学习,我“佛系”,上课听也行,不听也行。
面对考试,我“佛系”,及格也行,挂科也行。
面对考研,我“佛系”,考上了是缘,考不上是命。
面对就业,我“佛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能不工作就不工作。
大学四年将“佛系”坚持到底,完全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就无法体会挑战的快乐、奋斗的幸福,换来的是挂科与补考之间的死循环,最终成为毕业难、就业难的“钉子户”。别人的青春正打开新的篇章,你的青春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人生可以不急不缓,但生命容不得随意辜负。奉劝那些看似“佛系”却在逃避现实的同学们,不要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真正的“佛系青年”追求的是不屈不挠、有所坚持后的平和与淡然。他们看得开,为的是“诸事皆可为”,能坦然接受一切结果,才敢于做出一切尝试。
没有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就不要拿“佛系”当挡箭牌。佛也是一路跟魔鬼斗法,与妖怪大战,才有最后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西行路上,孙悟空敢担当、勇打拼,战胜了自己的恶念,最终修炼成“斗战胜佛”。只要你愿意,肯努力,也可以成长蜕变为一名“斗战胜佛系”青年,经历过生活的重压,依然努力前行!
作为一个手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脱发严重,但依旧热爱并奋战在岗位上的“90后”辅导员,希望给“00后”的你们一点点建议:
不要被浮云遮住双眼
不要被未知的恐惧吓破了胆
不要让青春只躲在被窝和舒适的圈子里
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对新事物的探索
梦想终究会落地开花
现实也许不够完美
但这个时代相信奋斗 相信创造 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请放飞青春梦想
用青春在新时代创造价值
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斗战胜佛系”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