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我常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听到‘两万五千里长征’,脑海中浮现的是历史书上的数字,还是雪山草地间的草鞋?”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折射出红色基因传承的深度。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如何让百年精神谱系从教科书走进心灵,从历史现场融入青春奋斗,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一、深挖精神富矿:在历史纵深中筑牢信仰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百年党史的浓缩结晶。一位00后的学生赴延安实践时,在张思德纪念碑前驻足良久。他后来在调研报告中写道:“‘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在这里不是标语,是烧炭战士被烟火熏黑的脸。”这种具象化的精神触碰,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比理论说教更具感染力。
代际对话的传承性唤醒更具生命力。组织学生开展“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社会实践活动时,参与抗美援朝的老兵握着学生的手说:“当年我们趴在雪地里吃炒面,就是为了你们不用再吃苦。”学生含泪回应:“您守护的盛世,我们定不负所托。”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二、破解时代之问:在价值重构中实现精神赋能
面对“躺平”“内卷”等青年困惑,精神谱系恰是破题密钥。从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的誓言,到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选择,奋斗精神的本质从不是自我消耗,而是价值锚定后的能量迸发。
在主题班会上,我以“两弹元勋”郭永怀坠机时保护数据文件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真正的奋斗是“把人民需要系在安全带里”的使命必达。后来一位学生毕业后选择西部计划,他在临毕业前和我说道:“您让我明白,奋斗不是和同龄人抢跑道,而是为国家拓荒原。”这正是精神谱系在个体价值重构中的生动映照。
三、创新传承范式:在知行转化中激活基因密码
红色基因传承需要打破“展柜里的标本”模式,构建“流动的造血系统”。
在叙事逻辑上,推动“教科书语言”向“青春语态”转化。当学生用说唱演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百年精神便在新媒介中焕发新生。
在价值转化上,引导将精神内核转化为专业报国。计算机专业学生受“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感召,投身处理器架构攻关;医学生以“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为训,主动请缨援非医疗队。这种转化,正是精神谱系的生命力所在。
结语:做传递星火的掌灯人
辅导员应是精神谱系的翻译者——将百年党史的壮阔史诗,转化为青年可感可知的人生坐标;更应是薪火相传的摆渡人——以真理之光的温度融化思想坚冰,以精神火炬的高度照亮前行方向。
当看到学生把抗战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振兴西部的实际行动,我更加确信:这绵延百年的精神星河,正通过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我们守护好这束光——因为它照亮的不仅是青春,更是中国的未来。